服务咨询电话:

400-123-4567

案例展示二

发布时间:2018-09-05 11:19:44 人气:

培养孩子对美术的兴趣,核心在于 “保护天性、创造环境、减少压力”—— 让孩子觉得美术是 “好玩的游戏”,而非 “需要完成的任务”。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,用轻松自然的方式引导,让孩子在探索中主动爱上艺术:

一、先 “释放天性”,再谈 “技巧”:不设限的创作更易点燃兴趣

孩子对美术的天然热爱,往往始于 “自由表达”。过早用 “画得像不像”“颜色对不对” 约束他们,反而会扼杀兴趣。

提供 “无规则” 的创作空间:

不用刻意准备画纸,让孩子在纸箱上涂鸦、在沙滩上用树枝画画、用菜叶蘸颜料拓印、把落叶粘成小动物…… 材料越日常(面粉团、旧报纸、石头),孩子越容易觉得 “这不是作业,是游戏”。

比如:给孩子一件旧 T 恤和纺织颜料,让他自由设计图案,穿在身上时的成就感会让他觉得 “美术是有用又有趣的”。

接纳 “不像样” 的作品:

当孩子兴奋地展示 “这是我画的爸爸妈妈”(可能只是几个圆圈),别急着说 “爸爸没有长角呀”,而是问 “这个尖尖的角代表爸爸很厉害吗?”—— 认可他的表达逻辑,比纠正 “画得不像” 更重要。孩子只有在 “我的创作被尊重” 的前提下,才会愿意持续探索。

二、用 “生活美学” 浸润:让美术融入日常,而非 “专门上课”

兴趣的本质是 “熟悉感 + 愉悦感”。把美术从 “画室” 拉到生活场景中,孩子会觉得 “艺术不是遥远的东西,而是每天都能接触的快乐”。

带孩子 “读” 懂生活中的美:

散步时和孩子玩 “发现游戏”:“你看那朵云的形状,像不像你昨天画的棉花糖?”“树叶的叶脉纹路,和你用尺子画的线条比,哪个更特别?”;吃饭时聊餐具的颜色搭配:“蓝色碗配黄色勺子,是不是像彩虹落在桌子上?”

这些对话会让孩子意识到:“原来美术不是只有画画,生活里到处都是可以‘玩’的艺术”。

用 “艺术活动” 替代 “电子产品”:

周末与其让孩子看动画片,不如一起做 “低成本艺术项目”:

用废纸箱搭 “城堡”,再用颜料涂鸦装饰;

收集花瓣、树叶做拼贴画;

给家里的植物换盆时,让孩子设计花盆的图案(用马克笔或黏土装饰)。

这些活动既能亲子互动,又能让孩子在 “动手创造” 中体验美术的乐趣,比单纯报兴趣班更易培养主动参与的热情。

三、提供 “适度支持”:既不包办,也不缺位

孩子的兴趣很脆弱,需要家长 “恰到好处” 的支持 —— 既不能过度干预(“你应该这样画”),也不能完全放任(“随便你画什么,我不管”)。

提供 “有选择的材料”,激发探索欲:

别只给单一的彩笔和画纸,准备多样化的工具:水彩(体验晕染的神奇)、蜡笔(感受厚重的质感)、水彩笔(适合细致勾线)、黏土、毛线、废旧布料…… 材料的丰富性能让孩子像 “玩玩具” 一样尝试不同创作方式。

比如:给孩子水彩时,故意不告诉 “正确用法”,他可能会发现 “加水多了会变透明,少了会结块”,这种 “自己发现规律” 的过程,比被告知 “技巧” 更有成就感。

做 “倾听者” 而非 “评判者”:

孩子画完后,别急着评价 “好不好看”,而是问:“你画的这个故事里,发生了什么呀?”“你用了这么多红色,是想表达很开心吗?”

倾听的过程,会让孩子感受到 “我的创作是有价值的,爸爸妈妈对我画的内容感兴趣”。这种 “被关注内容而非结果” 的态度,能保护他对 “表达本身” 的热爱。

当孩子 “卡壳” 时,用 “提问” 引导,而非直接给答案:

如果孩子说 “我不会画”,不要说 “我来教你画个太阳”,而是启发他:“你想画什么呀?是刚才看到的小狗吗?那小狗跑起来的时候,腿是什么样子的?”

用提问帮孩子回忆细节、梳理思路,让他觉得 “我能自己解决问题”,避免因 “觉得难” 而放弃。

四、用 “艺术体验” 开阔视野:让兴趣有更广阔的土壤

孩子对美术的兴趣,往往源于 “见过更丰富的世界”。带他们接触多元的艺术形式,能让兴趣从 “单纯好玩” 升级为 “主动探索”。

带孩子 “看懂” 展览,而非 “走马观花”:

去美术馆、博物馆时,别要求孩子 “认真看”,而是用他能理解的方式互动:

看到抽象画时:“你觉得这幅画像什么?如果给它起个名字,你会叫它什么?”

看到雕塑时:“你摸摸看,这个材料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?你觉得艺术家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做?”

重点不是 “学到知识”,而是让孩子觉得 “看展是一件有趣的事,艺术是可以聊天的朋友”。

接触 “生活化艺术”,打破 “艺术很高冷” 的印象:

带孩子看街头涂鸦、民间手艺人做糖画、商场里的装置艺术,甚至一起看动画电影时,聊聊 “这个角色的造型为什么这么设计”(比如《疯狂动物城》里狐狸的毛色和它的性格有什么关系)。

当孩子发现 “艺术和动画片、街头场景、零食都有关系”,会觉得艺术是 “接地气” 的,从而更愿意主动去了解。

五、尊重 “阶段性特点”:不急于求成,静待花开

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对美术的表达方式和兴趣点不同,家长要顺应规律,避免 “拔苗助长”:

3-4 岁:处于 “涂鸦期”,喜欢随意涂抹,重点是让他享受 “动手的快乐”,别要求 “画得像”;

5-6 岁:进入 “象征期”,会用简单图形代表事物(比如用圆圈代表人),此时多鼓励他 “画自己想画的故事”,而非纠正 “比例不对”;

7 岁以上:开始有 “写实倾向”,可能会主动问 “怎么画得更像”,这时可以适当引入基础技巧(如线条、比例),但仍以 “他主动想学” 为前提。

如果孩子某段时间突然 “不想画了”,也不必焦虑 —— 可能是他在探索其他表达方式(比如喜欢用黏土捏东西),或暂时没找到感兴趣的主题。此时可以暂停 “创作”,多带他看、听、体验(比如看绘本插画、听音乐会联想画面),兴趣往往会在 “放松接触” 中自然回归。

结语

培养孩子对美术的兴趣,核心不是 “培养小画家”,而是让他在艺术探索中感受到 “创造的快乐、表达的自由、发现美的能力”。家长要做的,是搭建一个 “无压力、多体验、被尊重” 的环境,让孩子觉得 “美术是和玩游戏、吃糖果一样,是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”。当兴趣从 “被动要求” 变成 “主动渴望”,孩子自然会在艺术的世界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成长。


相关案例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3800000000

微信咨询
返回顶部